156a51431e7e60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是師生關係,有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用以形容他們兩位哲人的關係最為恰當。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概念雖與柏拉圖同出一源,但最後的走向剛好相反。要談他們兩位的思想還得兩個一起提才完整。
我們先來看一段文章:

最近蘋果超夯,到處缺貨。
昨天,我在家附近的雜貨店看到門口海報上寫著:『蘋果上市』,
心裡想,這個老闆真會搶時機做生意。

 

 




於是我衝進店裡
‧‧‧‧
買了一個。當場咬了一口,果然清脆香甜,真是好吃。




 
 ContentImage7-8-2014873623971      156a50df0aa6e4

 

看第一段文章時,我打賭有一半的人看見「蘋果」兩個字心裡想的是手機。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都認為,人類對事物的認知,都是從既有概念來賦予事物意義。一開始讀到蘋果兩個字時,就已經引發大家心中不同的概念,所以對蘋果有不同的解讀。不過,我想兩位哲人應該怎麼都想不到,「蘋果」這個簡單清楚明瞭的物體名稱,在我們這個時代卻有了極為分岐的意義。



◎柏拉圖

小蟲蘋果1    小蟲蘋果2

 

 

上圖的玩具是Rosa以前替公司設計的一款水果玩具「小蟲住在蘋果裡」,頗受國外客戶歡迎。這款玩具的設計理念是:小朋友白天拿出小蟲玩,晚上自己上床前也把小蟲放回蘋果睡覺。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要賣出這個玩具,基本上設計者跟消費者都要能共同理解這個玩具的趣味性?至少要知道這是甚麼東西。為什麼我們跟未曾
謀面的消費者都知道這個玩具是小蟲及蘋果〈蘋果是布做的、蟲其實長得也不像,哪有戴帽子的?〉 我們就藉由這個例子來談柏拉圖的哲學概念。

柏拉圖認為日常生活屬於感官的現實世界之上有一個屬於靈魂棲身的理型世界,理型世界裡具有一切事物的完美模型。這些模型是永恆不變的,並且經由靈魂的不朽一世一世傳遞於腦中。一旦我們在日常生活上接觸到與心中模型形式相同的事物,就會產生共鳴及理解。也就是說我們心中自有一個完美蘋果的模型樣子,一看見類似蘋果的形狀,即便質料不同、即便是紙上幾筆線條簡單的漫畫,也不會妨礙我們對「這是蘋果」的理解。不管是布做的蘋果、木頭馬、小熊餅乾,我們都能清楚理解我們看到了蘋果、馬、小熊的形狀。 

柏拉圖也認為現實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短暫存在,不過
是理型世界模型的影子,不管是一個人或一棟房屋都會因時間的因素消失或毀壞,故而我們對世俗的現實世界無須著力太多,人的一生應該致力於追求理型世界裡的真善美及永恆,也因此他所有的學說理論都以此為導向。後來基督教精神受柏拉圖理論的影響很深,他的洞穴神話〈註一〉就含有蘇格拉底與耶穌的影子〈註二〉,與基督教追求永恆的「來生」也有類似概念。
 
既然柏拉圖認為永恆不變的事物才是真理,那請問大家,甚麼是自然界中最為清楚且永不改變的事實?答案是數學,數學永遠是1+1=2,絕對不會變成3,因此柏拉圖特別崇拜數學,認為它是真理之一,也認為懂數學的人才是社會菁英,才能擁有治理國家的資格。
那甚麼又是社會中變化最劇烈、沒有絕對正義、最異想天開的活動,答案就是與戲劇有關的事物。
柏拉圖之所以討厭戲劇,是認為戲劇誇張了人的七情六慾、善惡不明,好人未必有好報,壞人也未必有報應。對社會而言完全是負面教育。

 

◎亞里斯多德 

南瓜小蟲 001        南瓜小蟲 002  
 

小蟲蓮霧




 

 

 

 

 

 

 

 

 

 

 

小蟲蘋果玩具製作完成後,公司曾把樣品照寄給各國客戶,後來有一位英國客戶請我們再加上其他水果造型,成為一整個系列的產品。於是我另外設計了小蟲南瓜、小蟲蓮霧及小蟲香吉士。客人接受了南瓜及香吉士,但是沒接受蓮霧〈蓮霧的照片未存,另外製圖代替〉?為什麼呢?我們就從這點來談談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核心。

英國客戶收到我們另外製作的三款水果樣品後,回信給我們:「我們找了全辦公室的人來猜,沒有人知道這粉紅色的水果是甚麼?」,原因是:英國沒有蓮霧。
亞里斯多德認為:你從來沒見過、沒聽過、沒吃過的東西?腦子裡怎麼會有概念?亞里斯多德批判了老師柏拉圖,他認為柏拉圖弄反了,人應該是先有現實世界的經驗感受後才有概念。也就是說,他否認柏拉圖「概念是由靈魂傳承下來」的說法。人一定要看過外觀才了解形狀,吃過味道才知道酸甜,所有真善美的基本概念
都源自於現實世界的感官經驗。因此他所有的理論都與現實世界的經驗有關,也以實用為目的,屬於形而上的理想及靈魂層次他反而很少觸及。

由於亞里斯多德用經驗去定義世界,他必須努力去觀察大自然,收集龐大的資料。為了整理這些資料,他發明了系統分類法,就如目前生物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同樣方式,更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大房間有五個大櫥櫃,每個櫃子裡有七個大格子,每個格子有三層小抽屜的收藏概念。
 

另外,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思想明顯不同的地方,就是對女人的看法。柏拉圖說治理國家靠的是理性,他認為只要女人沒有生育、無須操持家務,接受男人一樣的訓練後就具有跟男人一樣的能力〈現在讀到這理論還真巧〉。亞里斯多德則帶有歧視,認為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以生育角度來說,他認為女性是土壤,男性是播種者,生出來的孩子只繼承男性的特質,若按照他經驗為先的理論來看這位哲人對女性的評價,顯然他對女人的經驗不足〈:D呵呵,這是「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說的,不是我說的〉。


註一:柏拉圖的洞穴神話:
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最後,他們把那個人殺了!


註二:
公元前399年,雅典人蘇格拉底被控不敬神和腐蝕青年。有五百零一人作為此案的審判官,最後他們以二百八十一票對二百二十票認為蘇格拉底有罪,並進而判他死刑。一個月之後,蘇格拉底從容赴死。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精神史上的重大事件,與四百年後神殿祭祀訴那撒勒人耶穌可堪比較。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自此以後柏拉圖不相信民主政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